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举办报国讲坛“两弹一星”精神专场报告会

2024年9月26日,报国讲坛“两弹一星”精神专场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举行。“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同志之子朱明远、邓稼先同志之子邓志平、于敏同志之子于辛亲临现场讲述父辈感人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科技报国”。

本次报告会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主办联合主办,旨在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与科学家精神,提振科技工作者精气神,以昂扬的精神面貌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罗布泊一声巨响,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60年后,由 “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同志之子朱明远、“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同志之子邓志平、“两弹一星”元勋于敏同志之子于辛组成的“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两弹一星”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报国讲坛与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一同重温那首为新中国“扫除一切自卑(周恩来同志评)”的史诗。


报国讲坛在庄重的氛围中拉开帷幕。朱明远、邓志平、于辛带着对父辈的深切怀念和对科学家精神的崇高敬意,和与会者一起追忆了朱光亚、邓稼先、于敏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通过生动的讲述和丰富的资料,展现了“两弹一星”元勋们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实现了中国核事业的伟大飞跃。在场观众无一不被“两弹一星”元勋们鲜为人知的故事和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深深打动。



朱明远眼里的父亲朱光亚,对祖国爱得深沉。“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父亲告诉他,每当唱起西南联大校歌,心底就会激扬起一股向上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时任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中西部地区分会会长的朱光亚,牵头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并回到了中国,一直工作到了81岁。朱光亚严谨细致的学习和工作作风对朱明远影响深远。他展示了父亲学生时代的作业本照片——全英语行文字体工整,手画图示和印刷体。朱光亚在一次氢弹引爆弹原理性试验中担任最高指挥员,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试验经验,对空投核弹任务失败的“强五”飞机果断发出拍板飞机“带弹着陆”的指令,成功避免了飞机坠毁的损失。



于辛眼里的父亲于敏,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放在第一位。父亲虽然最喜欢的研究领域是“量子场论”,却两次因为国家需要毅然转行,一次是在1951年转向原子核理论研究,另一次是1961年初转向氢弹理论预研。与其他为国“铸核盾”的功勋科学家不同,于敏从未喝过“洋墨水”,被戏称为“土专家”一号,但他却从“一张白纸”干起,为我国书写了一段独立自主研制出氢弹的传奇,研制速度超越所有欧美国家。于敏崇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八个字不仅挂在家里的墙上,也藏在他的心中。于辛说,父亲虽然被誉为中国的“氢弹之父”,他却总是婉拒这一称谓,觉得不科学。他认为,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只有大力协同,国家的核事业才能走得更远。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邓志平饱含深情地追忆父亲邓稼先的科技报国之路。邓稼先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第9天就启程回国。归国后父亲接受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任务,从“零”开始,为中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持,他隐姓埋名二十八载,没有公开发表过一篇论文。1964年,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他的老同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从《纽约时报》看到邓稼先名字的英文拼音,激动不已。此后半个世纪,杨振宁用行动履行了邓稼先和他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约定。1971年,我国在核试验基地进行了一次小型的氢弹引爆弹原理性试验,试验不幸失败。为了解失败原因,邓稼先不顾众人反对和阻挡,执意亲自去察看现场。他认为自己是带队的,其他人进去了也是白受污染。邓志平回忆,父亲被这次意外击倒了,身体越来越差,开始便血。父亲1985年7月确诊中晚期直肠癌,手术后1个多月的国庆节,还是拖着病体去了天安门广场。1986年第二次手术后的第四天,邓稼先用颤抖的手写下纸条,请单位给他送些材料和书籍。他在生命最后阶段,又完成了一件大事——和于敏联合署名提出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在国际上全面核禁试前,这一建议为我国争取了10年热核试验时间。1986年,邓稼先去世,终年62岁。临终前,他的嘱托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现场青年科技工作者纷纷表示,本次报国讲坛,让大家对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那声震撼世界的巨响有了进一步认识,再次感受到那一刻不仅标志着中国成功跻身核大国行列,被当年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攀登的伟大精神深深打动,未来要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更加扎实的行动,投身到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事业中去。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王燕表示,以朱光亚、邓稼先、于敏等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元勋们,他们的卓越贡献和无私奉献,铸就了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丰碑,我们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要学习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肩负起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发展的历史使命。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高召兵认为,学习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更重要的是传承好这种精神,我们新时代科学家要不惧艰难,不畏险阻,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热爱科学,追求真理,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的更大贡献。
“报国讲坛”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推出的“讲述身边科学家故事”的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精品讲坛,旨在进一步传承好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不忘科技报国的初心和使命,勇攀科技高峰。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科技工作者、青年学生200余人参加本次报国讲坛。

推荐阅读


2024年中国科学院科研诚信及科技伦理专题培训班(东北片区)在青岛举办沈阳自动化所举行科技脊梁系列电影短片《蒋新松》首映式院属各单位召开党纪学习教育总结会
来源 |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科学院科苑党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